「你還記得自己學生時代的一個夢想嗎?看似不切實際,卻充滿著幻想與熱情…」「飛機師。」「銀行家!」「記者…」「將軍。」「籃球員!」在 5 月頭Yonatan 牧區的大專營會中,我們問了一班職青年以上的問題。出奇地,很多人都記得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,哪怕在今天看來已經遙不可及,甚至有點 天真、不切實際。
事實上,「夢想」並非近年青年人在網絡上會討論的問題。如果在網絡平台談論這個課題,得到的回應很可能是「不切實際」、「能當飯吃嗎?」、 「都係揾錢先啦」、「夢想係唔使做,躺平」…夢想被認為是離地的,是浪費時間討論一些難以實踐的事,還不如討論下如何賺錢去吃喝玩樂呢。
每個人在成長的時候,通常都會遇到因素環境、資源的現實限制,磨損了追求夢想的激情。這個現象通常會發生在出來工作 1-2 年以後,但隨著社會環境、網絡風氣的轉變,這些限制越來越被放大,學生在更年輕(中學)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與夢想的距離,有意識地與「天真」保持距離。
不過當職青們在營會當中以夢想為主題,畫出自己的「生命綫」,我們發現:即使夢想確實不切實際,但是每個夢想都驅動我們踏上一段旅程。 追夢的過程,賦予了我們很多的寶藏—認識好的夥伴、同路人,累積寶貴的經驗,在禱告中體驗上帝。如果我們直接拋棄那不切實際的夢想,我們的 生命就不曾變得豐富,剩下的只有安穩,更難以實踐天國中的理想。我們都需要適當程度的「天真」!
對於失去夢想能力的世代,我們還能說什麽?很多人認為,夢想是取決於想像的能力。讓我們回想耶穌呼召彼得的故事(路加福音 5:1-11)。彼得的個性一直是一個有夢想、天真帶點衝動的個性,但是卻在殘酷的第二聖殿 時代,被現實打沉,安穩當個漁夫。當他初初遇見耶穌的時候,甚至不相信自己能夠網到魚;等他網到魚,見到耶穌真的是神人,他卻又說:「主啊! 離開我,我是個罪人!」不過耶穌卻說:「不要怕,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。」耶穌很清楚彼得心底裏的想望,他再一次呼召彼得記起自己不應該只是個 漁夫,可以過得更精彩。彼得決定「天真」地豁出去一次,拋下自己的現實求生工具,跟隨耶穌。
青年人需要夢想,但不是靠著想像力,而是需要上帝說話,神溫柔的呼召。
主僕 陳皓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