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憐憫」原意為「腸子被攪動」,形容一種由內而外、深層的痛楚與
情感激動。與「同情」(Sympathy)或「同理心」(Empathy)不同,憐憫
不僅是感受他人痛苦,更是一種驅使人採取行動的愛。
耶穌的憐憫
在聖經馬太福音 9:35–38 提及「耶穌走遍各城各鄉,在會堂裡教訓人,
宣講天國的福音,又醫治各樣的病症。他看見許多的人,就憐憫他們;因為
他們困苦流離,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。於是對門徒說:要收的莊稼多,作工
的人少。所以,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。」
1. 憐憫是具體行動(35 節)
耶穌「走遍各城各鄉」,進入人群,教導、宣講、醫治,並非停留於感動,
而是親身投入服事。祂並無選擇容易的地點,而是面對數十萬人,逐一
走訪城鎮,實踐憐憫的行動。祂的愛驅使祂的腳步不斷前行。
2. 憐憫是深刻洞察(36 節)
耶穌「看見」群眾困苦流離,如羊無牧人。祂不僅看見外在的困境,
更洞察人心靈的迷失。真正的憐憫是看見人的尊嚴與需要,並願意付出
代價去幫助。
3. 憐憫是會引發禱告與使命(37–38 節)
耶穌不僅自己行動,更呼召門徒參與:「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
收他的莊稼」。憐憫不止於感動,而是進入神的計劃,由禱告開始,進而
承擔使命。
真正的憐憫是會帶來行動與改變
真正的憐憫並非短暫的感動,而是一種能夠驅動人行動、洞察人心、
投入禱告與使命的生命態度。鼓勵大家可以藉著以下幾個簡單的行動,
學習實踐;
- 本地宣教:深入社區,探訪病患,關懷基層群體。
- 海外短宣:跨文化服事,教導聖經、宣講福音、關懷弱勢。
- 禱告參與:為教會、社區與宣教禾場代求。
- 建立洞察力:不僅看見表面,更聆聽、理解並承擔他人深層的需要。
願我們不僅被感動,更願意被差遣,成為神憐憫流通的器皿,在世上
活出基督的愛與使命。
主僕 石偉成